當前位置:首頁 |
|
索引號: | LH331082-001/2022-123266 | 公開方式: | 主動公開 |
文號: | 臨政發〔2022〕22號 | 成文日期: | 2022-06-29 |
發布單位: | 市政府辦公室(市外辦、市金融辦、市大數據局) | 規范性文件統一編號: | JLHD00-2022-0009 |
有效性: | 有效 | 政策層級分類: | 縣級政策 |
臨海市人民政府關于實施新一輪制造業“騰籠換鳥、鳳凰涅槃”攻堅行動的若干意見 |
|
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市政府直屬各單位: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制造強國戰略重要論述,全面落實省、臺州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大會工作部署,加快制造強市建設,決定在全市范圍內開展新一輪制造業“騰籠換鳥、鳳凰涅槃”攻堅行動,特制定本意見。 一、總體要求 認真落實省、臺州市新一輪制造業“騰籠換鳥、鳳凰涅槃”攻堅行動推進大會精神,按照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先行市和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市要求,加快推進數字化改革,全力實施淘汰落后、創新強工、招大引強、質量提升、“零增地”技改、留駐發展等六大攻堅行動(詳見附件),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推動制造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為全力打造民營經濟示范城市和邁向工業4.0標桿城市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政策扶持 (一)合理優化規劃安排。存量工業用地在規劃中為非工業的,各街道按照《臨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臨海市城市規劃區工業企業改造提升辦法(試行)的通知》(臨政辦發〔2021〕13號)執行,政策延期至2023年6月底。各鎮可參照城區劃定改造分區并制定實施細則。(責任單位: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各鎮〔街道〕) (二)積極破解遺留問題。規劃未審批的歷史遺留工業項目補辦不動產權利登記,按照《臨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違法建筑處置和拆后土地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見>的通知》(臨政辦發〔2019〕86號)文件執行,政策延期至2023年6月底(其中村級標準廠房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待原歷史遺留問題工業項目整改到位并經市政府或相關職能部門同意,且“零增地”技改項目驗收合格的,一并辦理不動產證。(責任單位:市自然資源規劃局、臺州市生態環境局臨海分局、市綜合執法局、市建設局、市經信局) (三)簡化優化審批流程。對多幢廠房進行“零增地”技改的企業,允許采取“一次審批,分期實施,分幢驗收,分批發證”的審批方式?!傲阃恋亍奔几捻椖浚訉禹椖砍猓└臄U建工程的施工圖審查實行分類管理,按照特殊建設工程施工許可前審查、低風險工程免予審查、一般工程施工許可后審查的方式。(責任單位:市建設局、市自然資源規劃局、臺州市生態環境局臨海分局、市經信局、市審管辦) (四)合理設置技術經濟指標。在符合國家法律法規和消防、建筑工程質量安全等要求前提下,建筑高度在符合詳細規劃要求同時應滿足機場凈空保護、歷史文化風貌、相鄰地塊日照、消防等相關要求;綠地率、建筑密度在符合詳細規劃要求同時應滿足景觀要求;機動車停車泊位按照《城市建筑工程停車場(庫)設置規則和配建標準》(DB331021-2013)中工業停車指標執行。以標準地供地的新建工業項目,建筑密度一次性可放寬至60%,停車泊位數參照“零增地”技改項目實行。(責任單位: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市建設局) (五)支持零星地塊開發。符合產業發展導向的工業企業實施“零增地”技改,允許一并開發周邊零星邊角地、夾心地。零星邊角地、夾心地在符合相關規劃要求,累計面積不超過原用地面積20%且不超過10畝并同時滿足“零增地”技改后容積率提高20%以上的,或“零增地”技改建筑面積占“零增地”技改后總建筑面積20%以上的,由土地使用者提出申請,經市政府集體研究同意,可按照有關規定辦理協議出讓手續,但原則上不允許分割轉讓,土地出讓價格以評估價格為準。(責任單位: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市經信局、市發改局、臺州市生態環境局臨海分局) (六)規范免除費用增收。在不改變土地用途且符合相關規范、規定的前提下,企業通過“零增地”技改提高土地投資強度、利用效率和土地出讓合同約定容積率且用于企業自身工業生產的,免收土地價款、市政基礎設施配套費等費用。(責任單位: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市建設局) (七)規范工業用地分割、合并轉讓。在符合規劃、消防安全、環境保護等相關要求和土地出讓合同約定(或劃撥決定書規定)前提下,允許工業用地分割、合并轉讓。擬分割地塊應已竣工投產且以幢為最小分割單位,分割數量(工業地產除外)原則上不超過3宗且分割后每宗土地面積不少于10畝,配套建設的行政辦公及生活服務用地不得與整宗地分割轉讓。合并轉讓所涉及的工業用地權屬性質、使用權類型等應一致且界線相鄰,對剩余出讓年限不一致的,按照合并前宗地中的剩余最短年限統一。工業用地不得二次分割轉讓,合并轉讓后產權不得分割,不得向能耗、環保、質量、安全等不符合要求的企業或上一年度畝均評價C、D類企業轉讓。原工業用地按“標準地”出讓的,受讓方應按原“標準地”各項指標要求投資建設。(責任單位: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市建設局) (八)實施畝均評價激勵。在項目建設期內,企業本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額(不含建設用地費)1億元以上的,列入畝均評價A類(不占A類比例);本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額(不含建設用地費)3000萬元以上的,不列入畝均評價D類(不占C類比例)。(責任單位:市經信局) (九)支持企業兼并重組。對市內外上一年度畝均評價為A、B類企業兼并“兩高一低”企業,重組后企業注冊地和稅收仍在我市的,“兩高一低”企業所屬的土地、用能、排污等指標全部歸重組后企業所有,企業重組所產生的稅費,由市稅務局按規定落實相關優惠政策。鼓勵醫化行業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在臺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內對醫化企業開展并購重組,推動醫化產業轉型升級及區域結構性優化;對成功收購的,按收購土地面積給予最高不超過18萬元/畝的獎勵,用于企業裝備提升、工藝改進及環境治理等。(責任單位:市市場監管局、市稅務局、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市發改局、臺州市生態環境局臨海分局) (十)加大技術改造支持力度。對項目投資1000萬元及以上,且裝備投資500萬元及以上的重大傳統產業改造提升項目,按設備投資額的10%給予補助,最高補助300萬元。對裝備投資額200萬元及以上的普通技改項目,按設備投資額的5%給予補助,單家企業最高補助200萬元,補助額度不受企業當年度地方經濟發展貢獻限制。對地方經濟發展貢獻環比增長12%以上且工業裝備投資500萬元以上的“2513”培育企業,其工業性投資重點項目按認定設備投資額的15%給予獎勵。(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財政局、市稅務局) (十一)支持垂直工業試點。鼓勵符合消防、規劃、建筑工程質量安全等技術規范和標準的企業開展工業大廈型“零增地”技改試點。對“零增地”技改后生產廠房容積率提高20%(不含)以上的部分或“零增地”技改的建筑面積占零地技改后總建筑面積的20%(不含)以上的部分且自有自用的,按照畝均評價A、B類的,分別給予60元/平方米、50元/平方米的獎勵,單個項目最高獎勵100萬元;對“零增地”技改后廠房容積率提高或“零增地”技改的建筑面積占零地技改后總建筑面積未達到以上條件的,4層、5層、6層及以上新增生產廠房建筑面積且自有自用的,分別按照30元/平方米、40元/平方米、50元/平方米的標準予以獎勵,單個項目最高獎勵100萬元。(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建設局、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規劃局) (十二)探索低效工業用地使用權預告登記轉讓試點。按照“先投入后轉讓”的原則,經行業主管部門批準并由市政府研究同意后,在出讓合同沒有特殊限制轉讓約定的前提下,開發投資總額未達到25%的低效工業用地使用權人與擬受讓人簽訂附條件轉讓合同并辦理預告登記。待開發投資總額達到法定要求時,再依法辦理不動產轉移登記。預告登記證明可作為辦理規劃、建設等相關審批手續的依據。預告登記生效期間,未經預告登記的權利人同意,轉讓或者設立建設用地使用權、地役權、抵押權等其他物權的,不發生物權效力。(責任單位:市自然資源規劃局) (十三)強化優質企業用地保障。每年出讓土地總量中工業用地比例不低于30%,確保工業用地總量穩中有升。對符合省、臺州市產業導向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等優先發展且土地利用率、畝均稅收高的項目,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別對應工業用地最低價標準的70%確定土地出讓底價,但不得低于土地取得成本。對總部基地設在本市的本地優質企業,其新建項目投資額2億元以上且經市政府研究認定為重大的,建設用地可視情參照招引項目政策統籌安排。(責任單位: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市經信局、市發改局、市投資促進中心) (十四)加快建設保障性租賃住房。在重點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的城區,產業園區內的存量工業項目,以及產業園區外畝均效益A類、B類龍頭骨干企業用地面積50畝以上的存量工業項目,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可將配套建設行政辦公及生活服務設施的用地面積占項目總用地面積的比例由7%提高到15%,建筑面積占比上限相應提高到30%,提高部分主要用于建設宿舍型保障性租賃住房。產業園區內的新建工業項目,可充分利用上述政策建設宿舍型保障性租賃住房。鼓勵產業園區統一規劃、統籌建設宿舍型保障性租賃住房。(責任單位:市建設局、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市經信局) (十五)強化要素保障。在符合國家有關規定前提下,提取土地出讓收入的0.5%以上作為“騰籠換鳥”專項經費,用于盤活工業用地、企業整治提升、宿舍型保障性租賃住房、產業園區配套設施等。騰出的能耗指標和碳排放空間,重點用于“騰籠換鳥”低碳新興產業項目、強鏈補鏈項目和技改項目。深入落實《中共臨海市委 臨海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深化“畝均論英雄“改革的實施意見》(臨市委〔2019〕68號)要求,進一步加大差別電價、差別水價、差別氣價、差別化城鎮土地使用稅減免政策實施力度,推動高耗低效企業整治提升。引導金融機構加大技改貸投放力度,創新開發“零增地”技改、碳排放權、排污權、特許經營收費權等抵質押綠色信貸產品,為“騰籠換鳥”新增投資項目融資需求給予中長期貸款支持。(責任單位: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市財政局、市發改局、市經信局、臺州市生態環境局臨海分局、市稅務局、市金融工作中心) 三、其他 本意見自2022年7月16日起實施,有效期至2023年12月31日。原有關規定與本意見不一致的,以本意見為準。本意見實施過程中,如出臺新的規定的,按新規定執行。 附件:臨海市實施新一輪制造業“騰籠換鳥、鳳凰涅槃”攻堅行動方案(2022—2023年) 臨海市人民政府 2022年6月16日 (此件公開發布) 附件 臨海市實施新一輪制造業“騰籠換鳥、 鳳凰涅槃”攻堅行動方案(2022—2023年) 為貫徹落實省、臺州市關于推進新一輪制造業“騰籠換鳥、鳳凰涅槃”攻堅行動的決策部署,根據《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浙江省新一輪制造業“騰籠換鳥、鳳凰涅槃”攻堅行動方案(2021—2023年)的通知》(浙政發〔2021〕31號)、《臺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實施新一輪制造業“騰籠換鳥、鳳凰涅槃”攻堅行動的若干意見》(臺政發〔2021〕27號)文件要求,結合我市實際,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推進數字化改革,持續深化“畝均論英雄”改革,堅定不移推進能耗“雙控”,全力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系統性變革,堅決實施淘汰落后、創新強工、招大引強、質量提升、“零增地”技改、留駐發展等六大攻堅行動,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推動制造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為全力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市和共同富裕先行市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主要目標 到2023年底,力爭全市規上工業畝均稅收超過20.3萬元,畝均增加值超過101.4萬元,規上制造業全員勞動生產率超過24.23萬元/人,完成畝均稅收連續兩年10萬元(含)以下的億元企業、5萬元(含)以下的低效企業的改造提升;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10.4%以上;制造業投資年均增長10%以上;規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占營業收入比重達2.3%;淘汰落后和整治提升企業1000家;盤活低效工業用地4500畝以上;騰出用能5萬噸標準煤;減碳10萬噸;招引落地10億元以上重大制造業項目6個以上;新增“浙江制造”標準10項以上,培育“品字標”品牌企業10家以上。 三、重點任務 (一)實施淘汰落后攻堅行動。 1.堅決淘汰整治高耗低效企業。根據省制造業高耗低效企業分區域分行業指南,全面排摸全域內制造業企業,各鎮(街道)負責排摸轄區內所有企業實際用地情況,市自然資源規劃局負責提供企業登記土地情況并配合鎮(街道)實地勘測,市發改局牽頭負責摸清企業實際用能情況,建立區域《高耗低效企業清單》,實行動態更新、分類建檔、閉環管理。嚴格按照安全、環保、質量、能源等法律法規、強制性標準和政策,對高耗低效企業依法從嚴監管,制定整治提升方案,實施分類整治。對存在違法違規等情形企業限期整改,逾期未整改或經整改仍未達標的,堅決依法關停退出;對其它高耗低效企業,通過改造提升、兼并重組、回收流轉、整體騰退、搬遷入園等方式,實施“一企一方案”,對標提升,達標銷號。(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發改局、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規劃局、臺州市生態環境局臨海分局、市應急管理局、市市場監管局、市綜合執法局、市稅務局,各鎮〔街道〕及臺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為責任主體,下同) 2.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開展“兩高”項目評估檢查,對不符合要求的“兩高”項目堅決進行處置,對不符合產業政策、產能置換、節能審查、環評審批等要求,未履行相關審批手續,違規審批、未批先建、批建不符等違法違規行為,堅決依法查處。對擬建“兩高”項目,要進行科學論證;對明顯超出地方能耗雙控目標、環境排放容量的項目,要立即停止。(責任單位:市發改局、市經信局、臺州市生態環境局臨海分局) 3.加快改造提升傳統低效企業。各鎮(街道)摸清“四無”(限指無證無照、無安全保障、無合法場所、無環保措施)企業和傳統“低、散、亂”企業底數,有關部門應嚴格按照《關于印發省工業轉型升級領導小組單位淘汰落后產能工作職責分工的通知》(浙轉升〔2020〕2號)的規定,開展違法用地、違法建筑、安全、環保、節能、質量等專項執法和聯合執法行動,制定“一企一策”整治提升方案,實施分類整治、閉環管理。(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發改局、臺州市生態環境局臨海分局、市稅務局、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市應急管理局、市市場監管局、市綜合執法局、市消防救援大隊) 4.加快整治提升低效工業用地。結合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統籌研究工業用地布局。加強工業投資項目監督,對涉及用地閑置的,嚴格按照《閑置土地處置辦法》進行處置。深化“標準地”改革,新增工業用地實現100%“標準地”模式出讓,加強投資監管協議的監督管理。(責任單位: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市發改局、市經信局) 5.大力整治提升產業發展平臺。按照淘汰撤銷一批、轉型提升一批、整合優化一批、創建打造一批的路徑,深入開展產業園區和企業有機更新,持續推進各類開發區(園區)整治提升,打造一批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星級園區。實施“小微企業工業園建設提升2.0版行動”,大力培育引進園區運營服務機構,提質提效推進小微企業園建設。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利用存量低效用地和廠房改造建設小微企業園,力爭新培育2個四星級及以上小微企業園。(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發改局、市商務局、市科技局、市自然資源規劃局) (二)實施創新強工攻堅行動。 6.推進科創平臺建設和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全面融入長三角科創一體化建設,助力打造滬甬溫沿海創新發展翼,加快建設臨海國際科創中心(上海),推進創新資源向臨海集聚。全面推進復旦張江研究院臨??萍紕撔聢@合作項目落地,重點圍繞數字經濟加速引進高端創新人才,協同發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產業和一批重量級未來產業技術。加強對外技術交流與合作,探索國際科技創新交流合作機制,深化臨?!つ珷柋究缇橙诤蟿撔轮行亩鄬哟魏献?。不斷完善科技市場體系,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謀劃建設靈江科創廊道,積極創建省級高新園區,基本建成資源配置更優、創新環境更好、創新能力更強、科技支撐力更大的區域創新體系。實施首臺(套)提升工程,每年新增首臺(套)裝備、首批(次)新材料2—3家、首版(次)軟件實現零的突破。(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發改局、市經信局) 7.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堅。實施“尖峰、尖兵、領雁、領航”攻關計劃,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提升雙聯動,打造一批填補空白、引領未來的重大成果。聚焦“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建立《企業關鍵核心技術項目攻克清單》,實行年度更新、閉環管理,力爭每年列入省重點研發項目1個以上。深化產業鏈協同創新工程,每年謀劃實施一批產業鏈協同創新項目,加快推進關鍵核心技術產業化應用。(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經信局、市發改局) 8.做專做精制造業創新主體。梯度培育世界級領軍企業、高市值上市公司、單項冠軍企業、隱形冠軍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實施單項冠軍之城創建行動,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家、省級隱形冠軍企業3家、臺州市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0家及一批單項冠軍企業,培育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30家。分行業動態培育50家高成長企業。實施科技企業“雙倍增”、高新技術企業“育苗造林”等行動,每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3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80家。(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科技局、市金融工作中心) 9.加快構建產業鏈創新鏈生態圈。深入實施制造業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提升工程,探索“鏈長+鏈主”協同推進機制,動態培育“鏈主型”企業1家以上,打造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同體2個以上,加快形成“頭部企業+中小企業”的產業鏈創新鏈生態圈。以“產業大腦+未來工廠”建設和場景應用為突破口,大力實施新智造工程,全力打造全國智能制造領先城市,力爭培育“產業大腦”1個以上、未來工廠1家以上、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5家(個)以上。(責任單位:市經信局) (三)實施招大引強攻堅行動。 10.強化重大產業項目招引。聚焦我市特色傳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強重大制造業項目招引,確保每年省市縣長項目工程中制造業項目數不低于1/3,原則上項目落地率50%以上,當年落地項目投資完成率達10%以上。發揮政府產業基金引導作用,每年實施一批產業基金項目,推進重大制造業項目落地。加強重大外資項目招引,推動臺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浙江臨海經濟開發區等引進一批高質量項目。推動自貿區聯動創新區圍繞產業發展探索制度創新。謀劃建立中外合作產業園,打造一批高能級外資對接合作平臺。(責任單位:市投資促進中心、市發改局、市經信局、市財政局、市商務局、市金融工作中心、臺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浙江臨海經濟開發區) 11.強化補鏈強鏈項目招引和上市企業項目落地。深化“一局長一項目”專項行動,聚焦標志性產業鏈和斷鏈弱鏈環節,力爭每年招引落地億元以上項目8個以上。開展長三角產業鏈補鏈固鏈強鏈行動,落地推進一批長三角產業鏈合作項目。深化“鳳凰行動”計劃,力爭推動市內上市企業2年新增融資40億元以上,投資一批高端制造業項目。圍繞標志性產業鏈加大并購重組,落地一批補鏈強鏈項目。每年動態保有重點上市后備企業15家以上和上市報會(交易所)企業2家以上,實施一批上市募投制造業項目。(責任單位:市投資促進中心、市金融工作中心、市經信局、市發改局、市商務局、臺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浙江臨海經濟開發區) (四)實施質量提升攻堅行動。 12.深入推進制造業質量品牌提升行動。聚焦標志性產業鏈和我市特色產業集群,實施特色產業質量提升行動,推動質量強業強企建設。加強質量提升技術支撐平臺建設,加強計量、標準、檢驗檢測、認證認可等的建設,打造特色產業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平臺。實施區域公共品牌建設,擴大區域品牌影響力,每年培育5家以上“品字標”品牌企業。全面提升制造業標準化水平,充分發揮標準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引導企業積極主導和參與制修訂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浙江制造”標準。聚焦我市特色制造業集群,建立健全“名品+名企+名產業+名產地”提升機制。(責任單位:市市場監管局、市經信局、市發改局、市商務局) 13.深化知識產權全鏈條保護。深化知識產權保護“一件事”集成改革,構建行政執法、司法保護、仲裁調解、行業自律、公民誠信等環節完善的保護體系。加大行政執法力度,嚴格查處各類知識產權領域的違法行為。面向科技型上市企業,建立知識產權綠色通道,強化知識產權護航。加快推進知識產權綜合服務園建設,積極爭創中國臨海(時尚休閑)知識產權快速維權中心,推動知識產權線上線下融合保護。發揮行業協會作用,構建知識產權保護自律機制。(責任單位:市市場監管局、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市科技局、市商務局、市公安局、市法院、市檢察院、市司法局、臺州海關臨海辦事處) 14.全面實施企業數字化綠色低碳技術改造。深化傳統制造業制造方式轉型,分行業、分區域推進企業數字化改造,每年力爭實施20個省級重點技改項目,引領推進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改造全覆蓋,新增工業機器人300臺。全力推進節能減碳技術改造,每年實施2個省級重點節能減碳技術改造項目。(責任單位:市經信局) (五)實施“零增地”技改攻堅行動。 15.深入推進“零增地”技術改造。按照原廠房改建、翻建、擴建以及存量工業用地新建等類別,全面排摸“零增地”技改潛在企業,建立《“零增地”技改項目清單》,實行年度更新、分類建檔、閉環管理。深化“畝均效益”領跑者行動,每年實施一批1000萬元以上重點“零增地”技術改造項目,推進工業舊廠房改造提升,有效增加企業生產空間。加強“零增地”技改項目準入,對明令淘汰、限制類項目和近期列入當地搬遷改造的企業不得進行“零增地”技改。深化“放管服”改革,進一步簡化優化項目審批和驗收流程,加強“零增地”技改項目全過程指導服務,深入推進“零增地”技改項目審批由“重審批、輕監管、串聯審批”向“簡審批、重監管、并聯承諾備案”轉變。經審批同意的“零增地”技改項目,原則上要求3個月內開工建設。(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發改局、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市建設局、臺州市生態環境局臨海分局、市綜合執法局) (六)實施優質企業留駐發展攻堅行動。 16.動態建立留駐優質企業項目清單。本地優質企業原則上指畝均評價A、B類企業、上市企業、擬上市且資料已報證監會審批的企業、單項冠軍及培育企業、國家“小巨人”企業、省“隱形冠軍”及培育企業、省“未來工廠”及培育企業、“2513”重點培育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領域的企業。對符合產業導向和項目準入要求的本地優質企業,摸清項目實施情況,按照“一企一檔”要求,分類建立《留駐優質企業項目清單》,實行年度更新、滾動實施、閉環管理。(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發改局、市科技局、市金融工作中心、市自然資源規劃局)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強領導,壓實責任。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負責統籌協調推進新一輪制造業“騰籠換鳥、鳳凰涅槃”攻堅行動。市工業專班調整為新一輪制造業“騰籠換鳥、鳳凰涅槃”工作專班。專班各成員單位要各司其職、強化聯動,落實清單責任,實施掛圖作戰。臺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浙江臨海經濟開發區、各鎮(街道)要高度重視,實施專班化工作機制,明確工作職責,制定實施細則,抓好落實。(責任單位: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 (二)健全機制,強化監管。建立健全攻堅行動考核機制,實施“月通報、季擂臺、年評優”,將其納入市委、市政府年度目標責任制考核內容。完善容錯糾錯和澄清保護機制,積極為在“零增地”技改、“兩高一低”企業整治等“騰籠換鳥”工作中大膽創新、先行先試的黨員干部擔當負責。建立健全企業承諾事項閉環監管機制,對未嚴格履約的企業及其法人,應及時納入嚴重失信名單,并追繳已享受的相關資金。深化數字經濟系統建設,開展“畝均論英雄”3.0、項目全周期管理服務、產業鏈“一鍵通”、碳效碼、科創快易通等多跨場景應用,提升產業治理能力。(責任單位: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市委組織部、市發改局、市經信局、市科技局、市商務局、市市場監管局、市投資促進中心) (三)典型引路,營造氛圍。每年遴選一批“零增地”技改示范企業、“兩高一低”企業整治提升典型和制造業“騰籠換鳥”工作先進集體先進個人進行全方位宣傳。召開現場推進會,加強宣傳交流,深度挖掘推廣各地各部門的先進經驗和創新舉措,營造濃厚工作氛圍。(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委宣傳部) |
打印 關閉 |